誰是接班人?

這陣子在外面接觸到一些企業界的朋友,他們因為都關心第二代接班的問題,於是聚集起來成立了一個學會來專門研究這個議題。而所謂的「第二代接班」議題,主要是泛指企業的「最高領導階層」的接班為主,所以這裡所謂的第二代除了企業家子女之外,如果企業要走專業經理人的路線,那就也包含高階經理人。

學會除了邀請一些中港台的名師來發表他們在這方面長期的研究,也集結了各大會計師事務所和律師事務所的專家們來分享他們這方面所接觸到的各種案例。讓彼此的心得與資源在這邊分享。這樣一個接班議題,零零總總可是包含了,人才的發展、家族辦公室、股權,等等組織及財務方面的規劃。另外還有,稅法、繼承權等法律相關議題,不勝枚舉。

在和專家學者討論,以及案例分享之後,我們發現,其實「誰是接班人?」這件事,如果你是在討論「最高領導階層」這一層級的接班議題的時候,其背後的問題,和我們一般的人資部門在企業中所談論的接班制度,或者管理課程所談到的績效評估與晉升制度,其實思考點是非常不一樣的。

就像下面這張圖所表示的,很多高階經理人,或許都搞不懂,怎麼自己過去的戰功彪炳,人望又高。為什麼會進不了接班梯隊?而這些問題籠統地來說已經不能用制度與科學的方法來解決,比較像是在思考一個企業經營的哲學問題。圖中所謂的「忠誠度」「價值觀」都是從企業主、在位者的角度來思考,與我們孔孟思想、倫理道德對忠誠與價值的定義是不同的。白話來說,就是老闆認為你忠於他,價值觀接近於他,那你就是對的人。

有了以上簡單的認知,我們可以歸納在「誰是接班人?」這個議題上,尤其是「最高領導階層」這個層級,會面對以下兩點困難。以下是詳細一點的解釋和說明:

第一點:接班人的隱性條件

這是一個秘而不宣的議題。

條件其實很清楚,就是:忠誠是必要條件。沒有?免談。能力則是人選多的時候,搭配以下第二點,篩選比較的條件。

但上述條件在企業裡面不方便說,至少不太能夠在大庭廣眾、白紙黑字上面做文章。礙於社會上普遍的認知,大剌剌的把「對老闆忠誠」列出來,可不是一個政治正確的做法。另外,比較權謀的來說,有的老闆還會假惺惺的把這條件隱藏起來,為的就是避免引來包藏禍心的人半路認親,或者說原本的謙謙君子也會因為明白知道這個條件之後,可能被誤會成有心人士。所以,通常不知道比知道好。或者說越少人知道越好。這樣的忠誠度比較不會是裝出來的。

如果,是二代子女接班,忠誠一般必較不會被懷疑,但問題就會是「能力」。曾經有個企業家說:「我會選擇用專業經理人來接班。試想,在一群奧運冠軍的子女裡面來期待下一代的奧運冠軍產生,應該是非常困難且不智的。」

那麼,如果是專業經理人來接班,問題就回到了「忠誠」上面了。

回想,過去我們在企業裡面談論這個話題的時候,總是圍繞在人選的績效表現上面,例如:是否曾經立下大功?曾經歷練過不同的位置? 是否犯過大錯但有所修正?是否在管理面向上面夠成熟?是否得到同仁的愛戴?而這些部分,通常都有清楚可衡量的績效數字或者是一樁一樁的事蹟。那麼「忠誠」呢?….不太容易。

如果,真的要稍微具體化這個條件,或許是要去觀察接班人選與企業主或者現在當權的在位者之間「相處的關係」。例如:言聽計從嗎?願意承擔嗎?做對方想做卻不願意做的事?關心對方嗎?樂於和對方共處嗎?崇拜對方嗎?是否情同父子?或是情同手足?

第二點:到底接什麼「班」?

對上一代而言,或許要比較多考慮在策略面的議題,所以這是對他們經營能力的考驗。對下一代而言,除了要先接下上一代在企業發展與產業競爭所發的球之外,還要比較多考慮在傳承上一代的經營哲學面的議題,甚至上一代他們個人的某些特殊考量,而這裡會是個有很多很多地雷的地帶。

為什麼說這對上一代是考驗他們的經營能力呢?我們,先從『接班』這個字眼表面的意義來看,難道就只是接下手上的工作或責任嗎?而這個『班』─任務、角色,是否不變?我們談的是現在的任務,還是未來的任務?是要找到可以承接延續既有事業的接班人?或著是讓企業持續發展創新的接班人?…….

隨著產業環境的變化,科技的創新,舊事業不容易依照原方式一成不變的發展!可是上一代,或許潛意識裡,認定要把自己生下來的孩子(企業)按照自己的方式照顧及成長!而忽略或頑固的不去考慮下一世代成長的環境與當前的產業環境已經與過去不一樣了!另外像是,社會上生活的方式、消費型態、甚至於企業使命與任務的重新定義、向上延伸至社會價值觀的改變等等……。

企業的方向與目標,是仍然在位的人(上一代)在負責,看清楚這些挑戰,定義下一階段的任務是他們的責任。所以,我們常常看到一些企業在接班後,就邁向失敗,很多時候,可能在一開始的戰場就畫錯了。於是,本該用空軍打的,卻找個陸軍上將來…..。

當然,如果上一代願意完全放手讓下一代的接班人自己來定義戰場,那就是另一個場景了。但是這中間所產生的策略不連續,或可能的學習成本,有時候會高到令人訝異!能否承擔得起,也依然是在考驗上一代的經營能力呀!

除了以上的策略議題,那麼在經營哲學方面呢?既然稱之為「哲學」,你可以想像得到這傾向於個人的經驗、精神面的觀念、甚至於某種癖好….,舉例來說:成本優先、創新優先、股東優先、員工優先、客戶優先…..太多太多的選擇與固執。至於隱藏版的像是:性別、族別、學歷、資歷….等等,就可能更不容易打破了。

最後,上一代的企業家,不論他們多麼成功,終究還是凡人,一些私人或是比較權宜的考量不可能不存在,例如:企業內任用私人、親人,朋友間互相的幫忙合作….,這些或許在事業發展過程中,可能也曾經產生不錯的效果。所以,不論是自私的考量或是為公,都已經是存在的事實了。下一代,如何在接班中,解決掉該解決的,又不會誤觸地雷,這些都有賴於下一代要很小心的拆除或是繞過。不然你連怎麼從接班梯隊消失的,敲破一百個腦袋,你都不會知道的。

一定要趁著我們在的時候挑選好接班人,把那些表現好的同志用起來,培養幾年,親自看他們成長起來。選不准的,還可以換嘛

— 鄧小平。

關於「誰是接班人?」這個議題,或許談到這裡,大家心裡會覺得,好像不是太勵志,有些觀點甚至於太權謀?坦白講,這裡只是談論如何挑選接班人。真實的案例千百種,還不只這些呢!隨便舉個例子:如果,企業的所有權並非定於一尊(家),是多人(家)分享的,那麼「接班」這件事,就不會只是一兩個人選的問題,還要包含了各勢力間權力平衡的高級政治議題了。

好吧!我們必須承認「接班」,看似是企業的公眾議題,但它其實也是一個很Personal的議題。尤其是在「最高領導階層」的層級,因為這攸關上一代如何總結他們自己的功績與事業。你會發現上述的考量,對他們而言完全合理。

所謂「接班」不正是下一代去承接上一代的要求並發揚光大嗎?那麼遊戲規則是誰在訂的,從字面上不是已經一清二楚了嗎?

下一代,或許是有選擇的,如果你不認同上一代的方向與做法,有志氣的人,應該是去創造自己的時代,如果選擇「接班」,那麼接受上一代所設下的挑戰就是無法避免的。唯有設法接下重擔,才能創造真正屬於自己的下一個時代。

(Photo via Fernando Rodríguez, CC License)

閱讀筆記 :發現我的天才- 打開34個天賦的禮物

中文書名:發現我的天才 – 打開34個天賦的禮物

原文書名:Now,Discover Your Strengths

作者:Marcus Buckingham,Donald O.Clifton,Ph.D

譯者:蔡文英

出版商:商智文化(註:2016年版的出版商為商業周刊)

出版年月:2002.11


最近,因為購買了不少新書,所以必須整理架上的舊書,好把空間整理出來。除了陸陸續續的把比較過時的處理掉,同時也把一些還不錯的拿出來重新溫習了一番。

當我拿起這本書的時候,一張小抄從書縫中溜了出來,原來是我當初按著書中的「能力發現剖析線上測驗」做出來的自我天賦的結論,於是立刻就引起了我的注意,重新翻閱了一次。

在這本書裡面,有趣的是你可以獲得一個獨一無二的代碼,到線上去進行上述的測驗,該測驗是由全球知名的民調機構「蓋洛普中心」對全球接近兩百萬人的調查報告所分析出來的結果。印象中要做蠻久,約20到30幾分鐘。他們將人的天賦分類成34種主導特質,等你測驗完,會幫你分析出屬於你的的5大特質,幫助你進一步了解自己的天賦。

『人貴自知』

華倫.巴菲特說過:「硬要說我們有何差別,可能只是我每天起床後,有機會做自己想做的事。如果你們想從我身上學到什麼,這就是我最中肯的建議。」

 

時至今日,約莫15年過去了,依照我當初的測驗結果,對照著我那五大天賦(主導特質)又自我檢視了一番,隨著生活的經歷與對人事物的親身體驗,也算是對自己更熟悉更願意持平的看待自己,就發現測驗結果其實還蠻準確的。

這次重新閱讀之後,我想書中主要的觀點,其實和我一直以來對職場成功之道的看法是一致的。

以下是我的兩個觀點,也算是呼應書中想要傳達的理念,配合一些實務上的經驗,和大家分享。

第一. 人不可能十項全能,與其花十倍的力氣學習別人,然後把自己變得和別人一樣厲害,不如花十倍的力氣,發揮優勢把自己變得讓別人難以追趕。

這一點,除了那些愛逞強,極度自我感覺良好的人以外,我想這個道理應該不難理解。

但是,我並不想很簡化、很理想化的告訴你:

加油!埋頭苦幹,只要堅持十年磨一劍。看看吳寶春,看看愛因斯坦!他們就是不妥協,不從眾,堅持自己,必能成大師。

因為事實上,我們也只有一個吳寶春和一個愛因斯坦。我們不能忽略,除了天賦與熱情,他們應該是還擁有一般人沒有的天才(也許再加上運氣)。總之,第一名的天才只有一個。

但是,在職場上如果你專注的發揮自己的優勢,而且做得真的不錯。恭喜你!你已經勝過80%的人了。別懷疑,了解自己、不浪費優勢並不容易。另外,當你越成功,要負責的事情和範圍通常只會越大越超出你的優勢。堅持發揮優勢不分心,更難。

跑鞋與老虎的啓示:

有兩個人在森林裏散步,突然遇到了一隻大老虎。A趕緊從背後取下一雙更輕便的跑鞋換上,B急了,大罵道:「幹嘛呢,你再換鞋也跑不過老虎啊!!!」A說:「只要我跑得比你快就行了……」

 

但是,如果我們並不以超越80%的人自滿,要如何更上一層樓呢?

那麼,下一個觀點,可以提供你參考,但需要多一些解釋。

第二. 針對缺點,我們需要的不是正面迎戰,而是設法繞道而行。

首先,還是要先說明一下,我們這裡指的缺點,和前面說的優勢,其實是一體兩面,是指你的人格特質上的傾向(所謂的「天賦」),並不利於你接下來的挑戰。例如:你的性格要求「完美」,相對就較不具備「同理心」,但晉升為部門主管後,要負起管理的責任,於是原本是你的天賦卻會變成為你管理上的弱點。

所以,再次說明,為什麼我建議要設法繞過所謂的缺點,因為它同時也正是你的天賦的反面意義,它是與生俱來的,你若因為暫時的需要,違背本性很用力的去改善它,卻可能在下一個階段就又不需要了,那麼這樣的訓練與改變是不是很不符合經濟效益又不符合人性呢?做不好且誤人誤己的機會是很大的。

但是,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就是會遇到這樣的挑戰,還是得要面對它。如何用最少的精力去面對弱點?其實是有方法可行的,以下是書上所提的幾個方法,我也很認同,所以就列下來給大家參考:

1. 稍加改善:至少謙虛的放低自己的姿態,作些許改善,不要讓它破壞你的優勢。

2. 設計一個提醒機制:可能是個特殊的記號、或是習慣動作,提醒自己在可能犯錯前多思考一下。

3. 利用天賦來掩護弱點:這可能要依你遇到的挑戰去設計了。例如書上的案例:一個講話會口吃的人,因為有「追求」這個天賦(大致上是指 – 非常期望被肯定的一種特質),所以就利用這個天賦,想像自己在對著數百人演講,因而大大改善了他的口吃困擾。再舉一個,我工作上遇過的實際案例:曾經一位從事業務工作的朋友很沮喪來找我,談要如何改善他的業績。我知道他不是那種長袖善舞的典型業務,但是卻有很棒的分析與邏輯能力,於是我建議他放棄模仿那些成功的前輩,走自己的路。於是他在每次拜訪客戶前,做足了功課,分析客戶的背景,甚至可以和客戶做深度的對話,幫客戶找到改善的方向。最後,不但業績蒸蒸日上,還得到了晉升的機會,專門負責大客戶的經營,成為公司非常珍貴的業務人才。

4. 找個互補的夥伴:遇到互補的夥伴是很幸運的,1+1 > 2,可以讓你們彼此都專心的發揮自己的優勢!

5. 放棄:跨出這一步,有時候是需要勇氣的。當你放棄它,反而可以激發你善用以上四點。例如:前面那位不具「同理心」的主管,大可以和下屬說明自己並不擅溝通,但願意開放的傾聽,請下屬務必自己主動且不厭其煩的與他溝通。只要是真心的傾聽,有時候反而可以達到十分有效的團隊運作。

以上五點,我認為算是中肯且可以實行的作法。和大家分享。

書中我自己最有共鳴的其實是以下這短短的一句話:

『想改變人生,以能力造福別人,請改變價值觀,別浪費時間改變天賦。』

最後,跟大家說明一下,我手上的這本書是2002的版本,上網查了一下,好像2016商周有出修訂版,但是似乎也賣完了。這本書每本有附一組獨一無二的密碼,所以你應該不會想買二手的,畢竟上網去做測驗了解自己的天賦,是這本書給你的最大價值。看看出版社還會不會出新版囉。

臥龍、鳳雛在哪裡?

相信「求才」這個議題,絕對可以列入經理人或是企業主的前三大困擾議題。我們在日常徵人的過程中,應該可以常常聽到像以下這樣的對話:

「一個月過去了,怎麼都沒有人來應徵?」

「應徵的通路或方法有問題,來的人都不優耶!」

「好不容易有個人還不錯,但他去別家公司了!」

這些問題涵蓋了人資部門日常針對徵才方面所做的努力 — 持續不斷的檢討著求才通路的有效度,像是:網路徵才平台、校園徵才活動、鼓勵員工和朋友推薦等等。同時,也必須和單位用人主管溝通各部門需要的專業條件,以及軟性條件方面,例如:性格,興趣等等。再來就是薪資待遇的設計了。而「選、用、育、留」這樣一個標準的人才管理流程,確實是可以幫助我們在日常的人才議題上提供一個很好很完整的框架來思考過程中的方方面面。以上,是企業標準和日常的求才管理要點,沒有例外,唯有徹底執行,寧缺勿濫。

可是……………. 關鍵人才呢?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

當企業面臨「興衰轉折點」時,「關鍵人才」例如:Executive Level 高階管理人才或是策略上必須投資的專業人才…等等,他們的表現常常決定了企業未來的命運。在我的經驗裡,這樣的人才從來都不是循一般管道,遞履歷應徵來的,多是經由平日的觀察和交往或是透過信任的朋友,獵人頭公司(Head Hunter)千挑萬選出來的。再來就是從企業內部資深經理人員中脫穎而出的,後者有時候尤為困難,值得我們另外寫一篇文章來談。

以上,說來簡單,但是,很多時候,人海茫茫,天下豪傑就算被你挖掘出來,但就是都跑到競爭對手或是其他產業去了,讓許許多多的企業領導人不禁問道:「我的諸葛亮呢?」。

當企業覺得徵求高階人才遇到瓶頸,或許讓我們換個位置,從這些優秀人才的角度來看做好「爭取關鍵人才」這件事情的關鍵是什麼。

他們為何要選擇你的企業?讓我們進一步思考 — 人才因何而聚?

古語云:「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看似不忠,其實不然。

孟子曾說:「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

放在現代,或許意思是說當企業領導人失去願景、誠信這些領導能力,進而讓企業失去成長的動力時,失去員工的忠誠、向心力也就不足為奇了。

歷史上最有名的求才故事典範就屬「三顧茅廬」了,因為找到了諸葛亮這一位關鍵人才,就此扭轉了劉備集團的命運,也換來了他們數十年的壯大,成就了一個壯麗斑斕、輝煌的三國時代。

或許,以下我們可以試著用三國的幾個集團來舉例,幫助我們思考「人才因何而聚?」這個問題。也探討一下,當企業處在不同狀態時,尋找關鍵人才所面對的挑戰和關鍵議題。

先言明在先,以下並沒有經過任何嚴肅的歷史研究,純粹是把我們對這些歷史人物普遍的認知看成企業的不同階段,協助我們大家類比思考罷了。


首先,當然是先看看我們的蜀漢集團了。

一路篳路藍縷,算是新創企業的代表,資源不足,主要靠親朋好友贊助,再加上核心團隊的一心一德,勉勉強強在市場上生存下來。當想要成為領導企業一統天下時,劉備自己應該是很清楚關鍵人才的重要性,所以當徐庶離開之後,他積極的尋找臥龍、鳳雛,不惜長期抗戰,三顧茅廬,終於獲得關鍵性人才–諸葛亮的加入。

可以看到,劉備發揮他新創團隊僅有的優勢招攬關鍵人才,主要靠的是願景(皇叔恢復漢室:想像空間可是不小的喔 !)+領導力(劉備的身段柔軟)所形成的「本夢比」。關鍵人才才有可能放下既得利益,追求更有意義的未來。

相反的,我們應該可以用呂布集團來當成對照組。個人能力極強,初期確實形成一股風風火火的勢力,但是顯然願景與領導力出了大問題,成不了一方之霸。也難怪最後牆倒眾人推,歷史也將他塑造得十分不堪,儼然是個貌似莽夫的形象。

再來,我們看一下曹魏集團,很快的就逮到市場上的大趨勢 ( 挾天子以令諸侯 ),順利的上市上櫃,舞台很大,不管人才是要求名、利、權,這裡通通都有,而且多到滿出來。即便CEO個人能力充滿缺陷 ( 看看曹操打過多少次敗仗和幹過的荒唐事…嘖!嘖! ),也不損其吸納人才的強大吸力。所以,在其強大的成長動能下,如何吸引關鍵人才,可能不是這類站在產業風頭浪尖上主流大企業的重點,也許重點可以放在如何用人,如何在每次行動中,創造企業與人才的雙贏。另外,不患寡而患不均,還要注意的是人才的退場機制 – 績效評估。讓萬中選一的菁英脫穎而出。

他的對照組應該首選袁紹集團,首先就沒抓對趨勢,失去千載難逢的成長機會後,又不善待人才。再大的招牌也只能看著他逐漸腐朽。

最後,應該是我們廣大中小企業的代表性人物 – 孫吳集團了。他們就像是我們大部分中小企業或傳產,兢兢業業穩住了一片江山,可能暫時看不到立即的危機,而內部資深人員是骨幹也是角頭 ( 江東士族的支持 )。這樣的企業,有可能是看見下一階段大好的發展機會,或者是企業從興盛下降成衰退的局面,想要振衰起敝,這時候想要爭取關鍵人才加入時,如何為其創造舞台的同時,又要兼顧既有耆老、戰友的利益,會是這個階段的重點。所以,位處這階段的企業看似有資源,也想創造成長機會來招攬人才,但是通常會踩到內部的利益,暗藏禍端,其實最是複雜。這個階段的組織管理和策略規劃,很複雜,有機會我們再另外寫文章與大家分享。回到今天的主題,如何吸引關鍵人才呢?除了一定要把舞台準備好之外,我認為企業領導人一定要拿出實際行動強力支持,不然空有舞台,光是應付內部的口水戰,就足以讓有志之士卻步了。另外,可以的話,採用內部創業的模式,給他們一個完全獨立的發展空間,不管是對外招募或內部晉升的優秀人才來說,也常常是個不錯的好方法。

曹操 曾說:「生子當如孫仲謀。」

他的對照組,可以用佔據荊州的劉表集團為例。公認佔有位居要衝,最豐富的領土,在心存僥倖的心情下偏安一隅,小看外部詭譎多變的企業兢爭,最後被內部的利益團體綁架,也只能被孫、劉、曹給分而食之。

以上來看,我們以劉(新創)、孫(中小企業)、曹(主流大企業)來代表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除了向上成長,也會倒退嚕或著跳躍式的改變。企業領導人或許可以思考,企業目前的狀態為何,相信你所面臨的挑戰也因此而有所不同。


以史為鑑,我們可以看到要吸引好的關鍵人才,企業必須把形於外的條件,如:企業願景、領導魅力或發展舞台。以及,人才內心中所在意的個人需求,如:名、利或權,組合成一個足以吸引人才的論述。

而這個論述,我個人認為可以簡單的濃縮成一個概念,就是:『讓人才看見企業未來的成長性,再來談是否符合他個人的價值認定』。這兩點都做到了,才是吸引到你心目中的關鍵人才願意來到企業追求他的人生目標的主要原因。

重視人才,求才若渴,當然是任何一個想要成功的公司必然的現象。所以當身為企業高層的你,在徵求關鍵人才上,如果一直不太順利,建議你快檢視企業的未來成長引擎究竟是什麼?再找幾個懂產業也願意說真話的朋友,測試看看,是否夠吸引人,才是正解。如果一味的檢討薪資、官銜、福利設計是否不良,甚或怪罪這世界上人才沒有眼光的話,不來則已,只怕會來的都還是江湖術士居多,而龍鳳依然棲息在別人的高枝上呢。

(Photo via 禮名畫的生活旅遊日記 FB, CC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