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人才是內建GPS的!

因為擔任台大創創中心的業師,最近為了創創中心的活動,於是就有較多的機會接觸一些產官學的朋友。談論的議題當然免不了觸及像是產業趨勢、環境法規…等等相關的議題。不過大家最關心的、不變的核心議題依然是「人才」問題。

最近有一些關於「爭取人才」的爭議。主要是新創圈中比較關心且投資高科技的團體,認為許多人才都被所謂的「硬體廠商」也就是上一代的這些代工廠或是系統廠給圈養了,而直呼可惜!

原因是因為投身未來的趨勢產業,像是:金融科技、人工智慧、物聯網…等等,都需要大量的有經驗的工程人員。可是現在的新創產業因為一些法規的限制,卻沒有彈性來設計更高的激勵誘因讓這些有經驗且優秀的人,願意承擔風險,轉換到未來趨勢性高的產業。

這些「硬體廠商」或許已經上市櫃或是已經有穩定的業績來源,所以有經驗的人才的薪資條件自然是比較優渥的,如果新創公司不能設計出極高報酬率的條件,就比較難吸引到這些有經驗有技術的高級工程師放下穩定的生活,加入創業的行列。

因此,也就可以常常看見這一派人大聲疾呼著像是:修改公司法、檢討閉鎖型公司、股權規劃、獎勵天使投資…等等法令的鬆綁,來增加新創產業爭取人才的籌碼。

卻也可惜,同時會看見他們用一些較具攻擊性的言論來塑造這些所謂的「硬體廠商」是「老派、落後」的形象,進而放大這樣的爭議,好來爭取政府的注意及年輕人的支持,或許也期望可以激起一些「有為者亦若是」的義士歸來。

但是另外一派,現有產業的朋友看法卻又不同,他們看到有一群很優秀的年輕人,其實並不是那麼適合創業,卻因為周遭的朋友對某些創業成功故事的渲染。在沒有商業知識或是商業「意識」之下,投入了創業的行列,其結果是浪費了他們最有創意、最有戰鬥力的一段年輕時光。白話來說,如果不是做生意的料,把生意做成慈善事業,或是幻想一步登天,膨脹自己,弄個創辦人、CEO的抬頭來過癮。其結果都是十分可惜的。當然,這一派人也免不了要揶揄上述的新創圈朋友們,認為他們畫下了一些美麗的願景,卻吸引年輕人像旅鼠一般集體自殺。

兄弟爬山各自努力!

筆者身為一個從所謂的「硬體廠商」退休,但加入新創產業的業師和投資人,我可以理解兩邊都想要爭取人才的思維。其實,都是希望招集四面八方的英雄好漢來一起創造未來。但是攻擊對方,詆毀彼此或許不見得是最有建設性的做法。

就像是我們以前總喜歡說「好學校也有壞學生,壞學校也有好學生。」一樣。其實有許多的現有產業的公司,是很認真的在為成長而努力,對台灣社會的貢獻很大,對員工也不斷的給予培養與照顧。而一些創投或是加速器育成中心,也總是慎選團隊,提供適合的輔導機制來培育未來的獨角獸。實在不應該一竿子打翻一船人。

其實年輕人懂的!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我開車載一位在育成中心服務的年輕人,聊起了這樣的話題。殊不知,他很平和的與我分享他的看法:「老師!我認為這些爭吵是多餘的,只是兩代人的成功路徑有所不同。因為環境變了,你們以前的人才,就算不創業,不管是專注在一家公司、產業,亦或是不斷跳槽,都可以在快速成長的企業與產業中累積自己的財富與地位,但是現在我們這樣的機會變少了,所以自然而然創業的風潮會因此而方興未艾。至於,真正的人才,知道甚麼是對自己最好的,最適合自己的,就像你們當年一樣。如果這些好人才找到一家好的公司,自然希望與它一起成長。而創業的失敗率相對是很高的,這些好的人才是會謹慎評估,大膽行動的。所以,你們以前評估一個人是不是人才的條件,並不會因為他身處企業之中或是自行創業而有所不同。但是,選擇的方向上,確實現在自行創業的可能性變高了。」

說真的!我聽完之後,知道我們其實不需要爭辯究竟是「創業好,還是就業好」,亦或者是「先創業再就業,先就業再創業,哪條路比較好」。因為,好的人才是內建GPS的!

所以各位年輕人啊!我們作為導師或是投資人的角色,該做的是確定你們知道創業的浪漫與挑戰,也願意面對所有的不確定與失敗,且樂在其中。那麼我們就願意投資你、幫助你、陪伴你、甚至成為你的夥伴來一起面對它!

而如果有人再來跟你說某一條路徑一定比另一條路徑好,那麼他只是在販售他的理念(或商品)。你要想清楚再行動,畢竟人生是你的,成功是你的,債務也是你的。

Your time is limited, So don’t waste it living someone else’s life

— by Steve jobs

(Photo via Ingrid Truemper, CC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