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人才是內建GPS的!

因為擔任台大創創中心的業師,最近為了創創中心的活動,於是就有較多的機會接觸一些產官學的朋友。談論的議題當然免不了觸及像是產業趨勢、環境法規…等等相關的議題。不過大家最關心的、不變的核心議題依然是「人才」問題。

最近有一些關於「爭取人才」的爭議。主要是新創圈中比較關心且投資高科技的團體,認為許多人才都被所謂的「硬體廠商」也就是上一代的這些代工廠或是系統廠給圈養了,而直呼可惜!

原因是因為投身未來的趨勢產業,像是:金融科技、人工智慧、物聯網…等等,都需要大量的有經驗的工程人員。可是現在的新創產業因為一些法規的限制,卻沒有彈性來設計更高的激勵誘因讓這些有經驗且優秀的人,願意承擔風險,轉換到未來趨勢性高的產業。

這些「硬體廠商」或許已經上市櫃或是已經有穩定的業績來源,所以有經驗的人才的薪資條件自然是比較優渥的,如果新創公司不能設計出極高報酬率的條件,就比較難吸引到這些有經驗有技術的高級工程師放下穩定的生活,加入創業的行列。

因此,也就可以常常看見這一派人大聲疾呼著像是:修改公司法、檢討閉鎖型公司、股權規劃、獎勵天使投資…等等法令的鬆綁,來增加新創產業爭取人才的籌碼。

卻也可惜,同時會看見他們用一些較具攻擊性的言論來塑造這些所謂的「硬體廠商」是「老派、落後」的形象,進而放大這樣的爭議,好來爭取政府的注意及年輕人的支持,或許也期望可以激起一些「有為者亦若是」的義士歸來。

但是另外一派,現有產業的朋友看法卻又不同,他們看到有一群很優秀的年輕人,其實並不是那麼適合創業,卻因為周遭的朋友對某些創業成功故事的渲染。在沒有商業知識或是商業「意識」之下,投入了創業的行列,其結果是浪費了他們最有創意、最有戰鬥力的一段年輕時光。白話來說,如果不是做生意的料,把生意做成慈善事業,或是幻想一步登天,膨脹自己,弄個創辦人、CEO的抬頭來過癮。其結果都是十分可惜的。當然,這一派人也免不了要揶揄上述的新創圈朋友們,認為他們畫下了一些美麗的願景,卻吸引年輕人像旅鼠一般集體自殺。

兄弟爬山各自努力!

筆者身為一個從所謂的「硬體廠商」退休,但加入新創產業的業師和投資人,我可以理解兩邊都想要爭取人才的思維。其實,都是希望招集四面八方的英雄好漢來一起創造未來。但是攻擊對方,詆毀彼此或許不見得是最有建設性的做法。

就像是我們以前總喜歡說「好學校也有壞學生,壞學校也有好學生。」一樣。其實有許多的現有產業的公司,是很認真的在為成長而努力,對台灣社會的貢獻很大,對員工也不斷的給予培養與照顧。而一些創投或是加速器育成中心,也總是慎選團隊,提供適合的輔導機制來培育未來的獨角獸。實在不應該一竿子打翻一船人。

其實年輕人懂的!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我開車載一位在育成中心服務的年輕人,聊起了這樣的話題。殊不知,他很平和的與我分享他的看法:「老師!我認為這些爭吵是多餘的,只是兩代人的成功路徑有所不同。因為環境變了,你們以前的人才,就算不創業,不管是專注在一家公司、產業,亦或是不斷跳槽,都可以在快速成長的企業與產業中累積自己的財富與地位,但是現在我們這樣的機會變少了,所以自然而然創業的風潮會因此而方興未艾。至於,真正的人才,知道甚麼是對自己最好的,最適合自己的,就像你們當年一樣。如果這些好人才找到一家好的公司,自然希望與它一起成長。而創業的失敗率相對是很高的,這些好的人才是會謹慎評估,大膽行動的。所以,你們以前評估一個人是不是人才的條件,並不會因為他身處企業之中或是自行創業而有所不同。但是,選擇的方向上,確實現在自行創業的可能性變高了。」

說真的!我聽完之後,知道我們其實不需要爭辯究竟是「創業好,還是就業好」,亦或者是「先創業再就業,先就業再創業,哪條路比較好」。因為,好的人才是內建GPS的!

所以各位年輕人啊!我們作為導師或是投資人的角色,該做的是確定你們知道創業的浪漫與挑戰,也願意面對所有的不確定與失敗,且樂在其中。那麼我們就願意投資你、幫助你、陪伴你、甚至成為你的夥伴來一起面對它!

而如果有人再來跟你說某一條路徑一定比另一條路徑好,那麼他只是在販售他的理念(或商品)。你要想清楚再行動,畢竟人生是你的,成功是你的,債務也是你的。

Your time is limited, So don’t waste it living someone else’s life

— by Steve jobs

(Photo via Ingrid Truemper, CC License)

新創團隊側寫:「驚弓之鳥」篇

協助創業,不管是新創產業或是社會企業,一直是我很關心的事情。所以只要是有機會能夠接觸或是幫助這些創業團隊的機會,像是一些大大小小的活動:Demo Day、Mentor Day、技術研討會、趨勢研討會等等,我都會盡量的參與。另外有機會我也都會加入一些團體成為業師、活動志工,甚或單純繳費做個默默支持他們的會員。

這樣的過程中,其實有太多的故事值得讓我寫下來做紀錄,而其中又以「人」最為耐人尋味。每每我和其他業師或是創投人士談論起每個新創投資案成功要素的時候,「新創團隊」、「創辦人」絕對是關鍵。

所以我決定在blog的文章中新增一個類別:「新創團隊側寫」。來記錄我過程中看到的一些人物,可能是一個新創團隊或是某個創辦人,可能是優秀的或是有疑慮的,來提醒我自己或是進一步增加自己「看對人」的功力。

以下是這個類別的第一篇嘗試:


上週參加了一個產業經驗分享會,這個組織是由台大EMBA的學長們十多年前創立的,歷史悠久,會員也都是歷屆的優秀學長姐。之所以可以維持這麼久,我的理解是因為這個平台運作單純,聚焦分享。只提供便當,沒有喝酒啦賽的環節,每個人都像是參加一場簡單的研討會,自由來去,所以與會者負擔不大。方式則是每個月一次,利用周末的晚上約1.5小時、兩個題目,邀請團隊來分享經驗、Q&A。單純的學習與分享,若有興趣會後也可自行洽談進一步的商業合作。

這個月的會議,只有邀請一位連續創業者來分享現在最夯的雲端運用。在這之前,他其實已經在許多台大EMBA的LINE群組裡面頻繁出現,當他公司開幕時,也因此博得不少版面和學長姊的關注。再加上這位先生應該算是網路界裡面的一咖,所以Google起來是可以看到一些他的過去。另外,從這次出席人數看來似乎也比以往多了許多。我和幾位學長聊了一下,大家對雲端這個題目不但關心,而且正在思考是否該開始用在核心的應用上面。因為今晚只有他這一個題目,所以看來我們應該可以期待會有足夠的時間和聽眾的關心來享受這個知識分享的盛宴。

因為我有先Google過這位講者,認得他的容貌。所以從一開始他出現在會場,我就發現他默默的開始吃便當,似乎是在觀察著聽眾,並未積極的與人交流。等到他開始簡報,隨著時間一分一秒過去,就發現完全沒有要說明他的公司提供的服務與應用是在做甚麼的意思,超過2/3的時間都在談他的工作史與人生體悟。最後結束時,主持人很客氣的提醒他兩次:「要不要和與會者說明你們公司的服務呢?」「看來是不需要囉?」而他還是婉拒了。咦?這不是今天最應該被重複提到的部分嗎?可見,不是只有我一個人覺得他的簡報分享十分不到位。

綜觀他的表現,我認為這位(再次)創業者,可能有以下的問題:

一、是自負而不是自信:

從他整場分享演說都刻意拖延時間在述說自己的個人歷史,而不願具體分享公司的願景與應用來觀察。我認為或許是因為活動本身的設計就比較低調不強調社交性,這些學長姐們的穿著與交談並不會太張揚,讓他嚴重誤判這個場合與這些聽眾的重要性而不願多談,又或是犯了創業者常有的「弊帚自珍」心態?

這或許反映出他的態度與盲點,例如:自以為是的以貌取人或先入為主的判定今天的來賓水準?抑或是他其實沒有自信可以掌握這個事業而不自知,以為擁有資訊就能成功?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很多時候,執行力才是關鍵。當你害怕別人「後發先至」時,或許是你沒有自信自己可以「先發先至」吧!

再加上下面的第二點觀察,我想應該是雖不中亦不遠矣。

二、文過飾非、不誠實犯大忌:

自己號稱是第三次創業,但嚴格來說他所謂的第一次只是在原公司負責一個新產品線,把這件事算成創業,是有點自我感覺良好。如果這樣也算,那麼我應該創業了超過10次以上了吧。

而(所謂)第二次,也就是前一次真正的創業,該公司目前還存在,正巧我也認識目前的董事長,已經是一家在業界很成功的公司。但這位講者卻以「自己當初工作太拚太累」的原因來交代他之前離開的原因,讓我想到這和我們以前面試員工,問他們為何離開前公司的理由很類似,有一點避重就輕,有點瞎。況且他這次的創業基本上還是在做極為相同的事業,只是使用的雲端平台不一樣,所以就更顯得有些自相矛盾、掩耳盜鈴。

我認為一個積極正面的創業家,並不會害怕面對自己的失敗。如果是不想示弱,那麼我也不認為你一定要回頭檢驗過去,畢竟誰沒有過去呢?但是,設定一個清楚的願景目標,讓我們理解你想要的未來,卻是創業者應該要揭露的一個很重要的指標。

總之,我看完聽完他的簡報,很失望!

失望的主因是因為「雲端」這個生意依然有巨大的商機,值得期待,而他願意再次創業,理應更有信心更有餘裕的面對種種狀況。但我看到了一隻「驚弓之鳥」,我想應該是飛不高也飛不遠了吧!


附記:

天才與白痴只有一線之隔

罪犯與偉人常常一念之間

關於「側寫」,又稱心理側寫或是用在罪犯側寫為最多(英语:offender profiling)。它是一種行為調查方法,用以協助調查人員側繪未知犯罪對象或罪犯。 罪犯側寫亦可被稱為「罪犯性格側寫」、「犯罪學側寫」、「行為側寫」或是「犯罪調查分析」;地緣剖繪(Geographical profiling)也是罪犯側寫的方法之一。

我們在電影中常看到警察辦案時,會有一些專業人士協助針對刑案進行罪犯的「人物側寫」,常常成為破案的關鍵!

建立尋找「創業獨角獸」的科學方法或許就和破解刑案一樣挑戰吧!

(Photo via yxxxx2003, CC License)

 

跟對人很重要

跟對人!跟對人!跟對人!

對的,因為很重要所以講三次~

相信除了極少數的職業之外,幾乎沒有人不需要和其他人互動來組成實際的或是虛擬的團隊。即便你是老闆、企業負責人,但是你的大客戶、股東或是專業導師都會是你應該好好評估與觀察是否值得跟隨的對象。

好的老師帶你上天堂,壞的老師讓你住套房  – 股市名言

在我的職業生涯裡面,遇到或看過很多糟糕的領導人,不勝枚舉。但是細細數來,我很幸運的遇到了兩個好老闆,因為他們的教導與提拔,才造就了今日的我。兩位分別是我前後兩段職涯的啟蒙恩師。

我其實是一個在學校不算太用功的學生,但是初入職場就從事研發工作,面對專業的挑戰,第一位恩師,他很快的觀察到我的能力和態度,適當的讓我找到對的定位得以學習與發揮。而他同時也是這家公司的創辦人,不論是他的生活態度或是對員工的照顧,即便是後來公司百倍壯大,收穫豐碩,我沒有看過他違背自己說出的承諾。也因為對他的信心,於是我敢於投注自己所有的青春歲月和財務收入在這樣一家隱形冠軍企業身上,成為股東也因此獲得很好的回報。

第二位恩師,則是我們後來得到母公司的投資出來創業之後,邀請加入創業團隊的一位業界大師級的行銷主管。在他的指導之下,我才學到所謂的行銷的魔力。對外,不管你的產品有多好,沒有優秀的產品化妝師,只會事倍功半。對內,客戶的需求、競爭的賽局、企業的成長策略,如何取捨,如何挑戰自己的盲點,我都因為他的智慧與無私,學習到只能口傳心授的私房心法,受益良多。更不用說,他對我的了解與充分授權,讓我得以從一個不知天高地厚的經理人,成為負責任成熟的高階主管。在他的帶領下,我的職業生涯像是坐上直達車一樣,沒有停靠一路加速。

我也回頭問自己,從這兩位領導人的身上,我們是否可以看出來,到底是具備什麼樣特質的領導人,值得我們來跟隨呢?

幾經思考,我想應該是觀察以下這兩點,可以讓我們找到值得追隨的對象。

一、言行合一

其實我們自己每個人的性格並不相同,所以願意追隨的的對象自然也不同。像我的兩位恩師,專長就很不一樣,性格也略有不同。那麼,性格基本上就不會是一個適用於所有人的參數。可是,這些不同的領導人的行事風格或許不同,或冷靜、或急躁,但如果他是言行合一的,你就可以知道他的價值觀和他的做事方法,知道什麼事情他們會做,什麼事情他們不會做,可以預測也可以信任。這一點看來好像很簡單很好判斷,但我覺得恰恰是最難的,為什麼?因為你必須學會判斷的不是他「說什麼」,而是他「做的是不是如他所說的,且始終如一」。這需要一段時間的紀錄與觀察,並不容易。尤其是,如果你遇到口若懸河或是心機城府深的的主管,就更難判斷。當他講完你都暈了,怎麼判斷?….但偏偏絕大部分的主管或領導人都有點心機也都還蠻能說的…所以很難。

二、願意分享

再來,他必須願意分享,不只是一般的工作心法與經驗,尤其是金錢與權力的分享。從結果論,在職場工作,不就是追求權力或金錢嗎?得到權力,可以改變資源的應用,來讓組織向你希望的方向前進。得到金錢,就可以有安定感,進而改善生活。而這方面懂得取捨的領導人已經不多,懂了之後願意徹底執行的就更少。

·權力大而權威小,企業就會衰敗;權威先行,權力後隨,企業就會蒸蒸日上

·財散人聚;財聚人散

總結來說,我認為「言行合一」可以讓我們決定是否應該跟隨,而「願意分享」則決定我們可以跟隨多久。

好老師真的不用多,一兩個就夠了。我想和我一樣有類似經驗的朋友,或許應該是心有戚戚焉吧!至於壞老師,你要記住,也許你不需要離開他,但千萬不要相信他,Never!

虛偽永遠不能憑借它生長在權力中而變成真實。

—— 泰戈爾

(Photo via P.S., CC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