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者的自信與執行力

這陣子因為輔導的團隊越來越多,因此花在與團隊討論的時間變多了。而每個團隊的產業和狀態多少都各有不同。所以,我除了要進一步深入研究這些不同領域的資料與相關技術來和團隊對話。甚至,最後還要動用一些自己的人脈來幫助團隊與業界對接。

也讓身為導師的我,開始有點忙不過來。雖然辛苦,但看到新創團隊因此有獲得一些啟發或是新的生意機會,也很替他們高興。

過程中,發現一個有趣的問題!

原來有些團隊其實對「導師」這個角色是有疑慮的。據說是因為有些導師會藉著與團隊的輔導過程,剽竊他們的創意。因此有些團隊就不是很樂意把自己的狀態或是需求的細節與導師討論。

換句話說,有些時候身為導師的我們獲得的資訊是不完整的。也難怪有時候給出的建議,會不容易達到效果,看著團隊「黑人問號」般的反應,著實也令我納悶。直到我試著再多問一些問題,才能夠繼續往下討論下去,直到真實的情形被揭露。

以我過去在企業服務和創業的歷程,我認為這正好考驗團隊,尤其是創辦人的自信心與執行力。

要知道,創意是很容易被抄襲的,而執行力卻是別人所拿不走的。如果你的事業真有這麼容易被取代,那麼告訴我們的或許是,其實我們的創意沒有那麼創新,亦或是對方的執行力實在超越我們太多。那麼不論你如何保護,都不會是一門可長可久的生意。也許前一陣子的共享單車大戰就正是一個這樣經典的案例。

我很喜歡,Derek Sivers(部落客、作家、創業家)的一段話:

Ideas are just a multiplier of execution

It’s so funny when I hear people being so protective of ideas. People who want me to sign an NDA to tell me the simplest idea.

To me, ideas are worth nothing unless executed. They are just a multiplier. Execution is worth millions.

Explanation:

To make a business, you need to multiply the two.

The most brilliant idea, with no execution, is worth $20.

The most brilliant idea takes great execution to be worth $20,000,000.

That’s why I don’t want to hear people’s ideas. I’m not interested until I see their execution.

總結來說,這陣子,我有接觸到三種類型的團隊。第一種是,很閃爍的在描述自己的事業,卻希望從你這裡得到協助。第二種則是會詳述自己的商業模式,聽取你的意見,但僅止於意見的交流。第三種,是目前遇到,算是優秀的,除了與你深入討論商業模式之外,還會主動定期的update團隊目前的狀態。

而我認為,最棒的創業團隊CEO,應該還要比以上第三種團隊更有自信。除了應該開放的與他人討論交流商業模式與計畫之外,還要大聲的提出你需要的協助與資源,不管是資金還是人脈。因為一個好的團隊,有執行的信心,絕對可以獲得導師或是投資人的青睞。而當你提出要求,該緊張的是導師或是投資人,因為只有能及時幫你的人,才有資格投資你的未來,獲得報酬。

阿基米德說:

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舉起整個地球

所以,創業者們!要開放的與別人交換意見,這樣你才不會淪為閉門造車。也要勇於提出你的願景與要求的協助和資源,沒有團隊是萬能的,不懂得尋找資源的CEO是不及格的領導人。

(Photo via Sangudo, CC License)

閱讀筆記 :目標 – 簡單有效的常識管理

中文書名:目標 – 簡單有效的常識管理

原文書名:The Goal – A Process of Ongoing Improvement

作者:高德拉特 Eliyahu M. Goldratt

譯者:齊若蘭

出版商:天下文化

出版年月:1996.10 (以企管書籍來說,也算是長壽了)


這是一本由物理學家,用小說體所撰寫的企業經營管理經典!

或許當你走到書店的書架前面,大部分的人會和我一樣,因為中英文書名:「A Process of Ongoing Improvement 」+「簡單有效的常識管理」,就因此認為它是一本探討流程改善的枯燥教科書,那麼你就有很大的機會錯過這樣一個堪稱經典的好書。

“常識 ~ 其實一點都不平常”

                                                      – 馬克吐溫

書中所要傳遞的觀念,其實是源自於作者自身的經驗,出自他在協助朋友解決管理問題的過程中,所創立的「TOC制約法」(Thoery of Constrains)。

他自己很巧妙地化身成書中的一位關鍵的企管導師,透過蘇格拉底式的問答,引導主人翁 – 羅哥,這一位中階主管,從他所遇到的經營管理的困境,以及在生活所遇到的狀況,帶出了栩栩如生的場景和人物,幫助我們更容易融入作者所要傳遞的觀念,陪著這個團隊經歷了從爭吵到合作、克服困難、並成長與學習到「TOC制約法」的過程。用小說的方式,確實很巧妙地讓我們感同身受,得以帶入到每個人實務上的結合,也因此反省自身是不是也如主角一樣陷入「四處救火」而不是「預先防火」的困境。

或許是基於物理學家的本質,他的「TOC制約法」,看來很單純,很清楚扼要的建構出一個企業在經營管理上的基本運作與原理。幾乎可以說是走到那裡都適用的道理。

 

「大道至簡」

                     -《周易·系辭》

 

這本書主要揭露的有以下三個部分:

壹、企業運作的基本假設

貳、TOC制約法

參、蘇個拉底式問答

首先,我們先確認企業的「目標」:是營利,並且可以用「有效產出」、「營運費用」、「存貨」這三個條件來衡量與控制。

至於,「TOC制約法」,簡單來說是基於「A chain is no stronger than its weakness link」這樣一個大家都可以理解的常識來告訴我們,並須透過不斷的尋找企業中的「瓶頸」,並配合它來調整系統以達到最大的整體有效產出之後,再依這樣的條件來做進一步的調整。如果因此而產生新的「瓶頸」,則重複這樣的改善過程。

書中有許多的案例,都在告訴我們其實系統是有依存性的,而「瓶頸」與「關聯波動度」則決定了整體產出。找出「瓶頸」限制了「波動度」之後,常常系統-也就是企業本身就能達到很好的整體有效產出。

或許,你會說,這麼簡單的道理,有甚麼值得推廣與學習的。首先,企業越大,以及越依賴流程與人員溝通的企業,一定會更需要建立這樣的觀念。如果你的企業不大,或是流程極其單純,那麼因為依存度小,自然是不用拿關刀當菜刀。

我常常看見,太多的企業管理者,當他無法跳脫出短期績效的壓力與「愛拚才會贏」的錯誤觀念時,又因為企業內部的依存度實在太高太多,一時半刻理不清楚時,總會想靠著不斷的提升局部產能或是增加大量存貨來追求自以為是的局部績效產出,殊不知在「瓶頸」依然存在的情形下,我們企業的整體系統有效產出,是絕對無法大幅改進的。

最常見的下場就是,直到整體投入大於產出,產生虧損的那一刻,企業管理者只好大聲一呼:「組織重整」,期望在換人換馬的情況下,能有所改變。就算是就此變好了,也只能是暫時,因為任何系統都一定會有失靈的一天,當那天再次降臨,還有沒有那麼好運,就很難說了。

就如書名所說「TOC制約法」就是個從「常識」轉換出來的方法,是個從經營制高點來觀察系統運作的概念。當管理者有了這樣的觀念之後,搭配其他的企管方法與理論自然就能針對「瓶頸」對症下藥,而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胡亂投醫了。

至於,蘇格拉底式的問答,則是高階主管應該要具備的基本技巧,透過開放性的問題,尋找每次的「What & How」。

當管理者具備這樣高的視野與技巧,企業的經營就不再是「瞎子摸象」而能「對症下藥」了!

讀完之後,真心覺得是本適合所有管理者閱讀的好書!尤其經營管理正遇到亂流的領導者,更是強力推薦!

 

「治大國若烹小鮮」

                  - 《道德經》第六十章,老子

新創團隊側寫:「策略實作能力」

上個月參加了幾場創業經驗分享會,其中兩個團體,分別從事這幾年很夯的產業。一個是有機農業相關,另一個則是運動健身產業。而這兩位創辦人,我覺得正好是很不一樣的典型,或許可以做個比較,看看他們的差異。

前者這位從事有機農業議題的創辦人,看起來很不起眼,但是述說起來他的事業,邏輯卻十分清楚,讓與會者很快的感受到他平實的願景,清楚的策略,以及過程中歷盡千辛萬苦的嘗試,最終建立起核心競爭力。從其結果來看,邏輯這麼單純又清晰的策略,背後必然是日復一日的實踐與驗證。不需要太多外在的虛名或是華麗的標誌,完全可以讓人理解他的成功不是偶然,未來方向已經在他的掌握之中,且充滿了信心。

後者這位從事運動健身相關產業的創辦人,擁有無可挑剔的學歷和個人在網路上的知名度,但當他介紹自行創業前的就業履歷時,令人覺得不太對勁,幾乎年年換工作,甚至其中有幾年會一年換兩三個工作,在產業界、學界、政界中遊走,每次的轉換都能在頭銜上有所提升,絕對會令人羨慕,甚至仰慕。但以他的年紀和目前的成就來看,這樣的頻繁轉換或許並沒有累積太多的能量。而他的演說過程,其實台風是相當穩健的,事業的核心價值非常清楚,但可惜策略與配套的商業行動上卻似乎都不是那麼符合他的核心主張,所以和一般同行之間的差異性也就沒有被創造出來,因此目前來看成績也不是那麼理想。

我可以感受到他的焦慮,也很納悶的想,是什麼原因無法彰顯他的價值主張。明明這個價值主張是很不錯的,難道是壓根就沒有他所鎖定的那個客戶市場空間嗎?

在接下來的演說中,看著他發揮著自己優秀的演說能力,暢談著理念,甚至最後還雄心壯志的談到了10年後的願景。直到這刻,我想我可能看到了一些這兩者間的差異,我需要上前去問些問題來確定我的一些疑問。

沒錯!如我所料。

這位從事健身產業的創業者,並不是很常花時間在面對客戶,尤其是「直接、第一線的接觸」。他很快地就建立一個頗具規模的場地,花了不少錢。也有很多異業結盟與網路行銷的點子,但卻不見他有提及他們第一線的銷售行為以及客戶的反饋。這樣一種單方向的「行銷」,其實嚴重忽略了來自於客戶最真實的反應。簡單來說,一個0到1的新創公司,卻用著1到10的方法在經營,如果不是資金雄厚,那就是太急躁,想法太多,不夠「接地氣」。

這兩個創業者之間有著很不一樣的氣質,後者絕對比前者看來更聰明也更有觀點,想法也更多元。執行力比較起來或許差不多,但是結果為何卻不太一樣呢?

我把他們之間的差異,稱之為「策略實作能力」

何謂策略實作能力?

每個人對策略的定義不同,在我看來:「策略就是取捨」,而其中捨又比取來得更加重要。常有人說策略有好策略或壞策略,而我認為策略不分好壞,只有適合的策略與不適合的策略。因為現在不對的策略並不表示以後依然不對呀!所以與其夸夸其談的列出幾十條策略,更重要的是必須藉由與客戶的接觸篩選出其中少數幾條最適合企業現階段的策略。

巴菲特與他的飛行員麥克‧弗林特的故事:
麥克‧弗林特 給 巴菲特做了 10 年的私人飛機飛行員。(弗林特也駕駛飛機載過 4 位美國總統,所以我可以充分相信他的技術很好)當時他正在和老闆 巴菲特,談論自己的職業重心,巴菲特要求他要採取三個步驟的做法。

步驟內容具體如下:

步驟一、列出想達成的 25 目標
開始時,巴菲特 要求 弗林特寫下他職業生涯中最重要的前 25 個目標。然後,弗林特一會兒時間就寫完了。

步驟二、從中圈出最重要的 5 個
巴菲特要求弗林特審查他的清單,再從中圈出最重要的 5 個目標。弗林特花了一些時間審視所有清單內容最終選出 5 個最重要的目標。

步驟三、把剩下的 20 個通通刪掉
這時,弗林特有兩個清單,清單 A 上是最終被圈定的 5 項,剩餘的 20 項在清單 B 上。弗林特確定他將馬上朝他的前五個目標努力。此時巴菲特對著第二個列表問他「你沒有圈的這些怎麼辦呢?」弗林特說「嗯,前 5 是我的首要重點,但那 20 個僅次於他們。仍然很重要,所以合適的時候,我儘量做完這些事,他們不是很緊迫,但是我仍會努力去完成。」但巴菲特回答說:「你弄錯了,麥克,你一定要儘量避免去做剛才沒有圈的事項。不管是什麼,在你成功實現你的 5 大目標之前,這些事情都不能引起你的注意。」

再加上「執行力」就是我所認為的「策略實作能力」。

如果我們用下面的矩陣圖來分析不同的「策略取捨能力」與「執行力」所搭配的四個象限,或許可以作為幫助我們未來判斷該團隊是否值得投資的一個考量。

毫無疑問的,A級團隊具備好的策略取捨能力加上執行力,當然是投資人夢寐以求的好團隊(右上象限)。但是其中卻有著兩個程度不一的風險。如果發現該團隊其實執行力不佳(落入左上象限),我認為你挑到了B級團隊,但依然值得投資,卻必須花相對較多的時間幫助他們走上好的運作模式,或許是尋找對的核心成員加入或是介紹好的業師與人脈,甚或是投入更多的資金,來加強執行力,讓他們由B轉A(從左上到右上象限)。

一旦發現該團隊其實是策略取捨能力不佳(落入右下象限),我認為你挑到了最糟糕的D級團隊。除非換人換馬,不然這團隊的高效執行力,只會讓他們更快速的失敗。

文章開頭的兩個創業團隊,我認為有機農業的創業團隊應該是介於A與B之間,但運動健身的創業團隊卻要小心落入D與A之間。我依然很欣賞後者,他的願景與觀點很多是極具前瞻性的,希望是我的觀察錯誤,並期待他的創業成功。我會持續關心他們的。

 

——————————————————————————–

附記:

關於「側寫」,又稱心理側寫或是用在罪犯側寫為最多(英语:offender profiling)。它是一種行為調查方法,用以協助調查人員側繪未知犯罪對象或罪犯。 罪犯側寫亦可被稱為「罪犯性格側寫」、「犯罪學側寫」、「行為側寫」或是「犯罪調查分析」;地緣剖繪(Geographical profiling)也是罪犯側寫的方法之一。

我們在電影中常看到警察辦案時,會有一些專業人士協助針對刑案進行罪犯的「人物側寫」,常常成為破案的關鍵!

建立尋找「創業獨角獸」的科學方法或許就和破解刑案一樣挑戰吧!

天才與白痴只有一線之隔

罪犯與偉人常常一念之間

(Photo via Ian T. McFarland , CC License)